位置:首頁 > 燃氣資訊 > “敲開油藏大門的用智慧”
“敲開油藏大門的用智慧”
瀏覽次數 1033 , 日期 2013-11-11 , 燃氣設備 加入收藏
智慧力量的強大“通過技術創新,發現油氣層,解放油氣層,完井測試工作首當其沖。我們的團隊要用智慧去敲開塔河油藏大門,為油田增儲上產助力。”西北油田完井測試管理中心主任張夢華對技術團隊這樣說。
該管理中心年接手的油氣井完井測試工作量300多井次。井型、地質特點復雜多樣,有的區塊具有“兩超五高”特性,即:超深、超稠、高溫、高壓、高粘、高礦化度、高含硫化氫,油藏埋藏深度在5800~6500米層位。然而,他們發揚“敢為人先,創新不止”的塔河精神,鍥而不舍地創新工藝技術,用智慧力量奉獻了一個個科研成果,探評井完井作業一次成功率達到95%,開發井完井作業成功率達100%,完井質量優良率三年保持95%以上,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研發新工具破解測試難題
托甫臺區塊和塔河12區部分井儲層埋深度近7000米,溫度超過了150攝氏度。受材料科學技術水平和加工工藝水平的制約,國內現有的裸眼封隔器最高耐溫只能達到150攝氏度,難以滿足超深井裸眼分段酸壓完井的要求,而進口封隔器雖然可以達到160攝氏度,但價格昂貴。
“針對塔河區塊地質特點,瞄準目標攻關,研究高性能封隔器,替代進口工具。”張夢華提出了大膽設想。
該管理中心技術團隊投入了新工具研發任務。他們收集了國內外20余種裸眼封隔器的相關資料,查閱了200余張圖紙和500多份封隔器資料,結合塔河油田裸眼封隔器的使用經驗,對封隔器的結構進行了研究、優化和設計。經過50多天的艱苦努力,新型的國產高溫高壓裸眼封隔器終于研制成品。經在TH12421X井首次試驗獲得了成功。創造了塔河油田裸眼封隔器最高耐溫204攝氏度記錄,座封垂深6734米,刷新了國內裸眼封隔器最大下深記錄。實現了高溫高壓裸眼封隔器國產化,填補了塔河油田高溫高壓裸眼封隔器的技術空白,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副總工程師、工程技術所所長劉練算了一筆經濟賬:“運用自制的這款新工具,單井節約成本30萬元,到目前已經成功應用44口井,創經濟效益達1320萬元。”
創新技術把住井控安全
“漏失井,一度讓鉆井人和完井人發愁。如今,隨著技術不斷創新與運用,對付漏失井有一套好辦法了。”副總工程師、開發部部長夏福良說。
塔河油田奧陶系油藏為裂縫、溶洞型碳酸鹽巖油藏,油藏類型十分特殊,泥漿漏失幾率大,井控風險高。去年,該管理中心承擔了68口漏失井完井測試任務,今年的漏失井遠遠超過去年的數字。
以前,完井作業組下完井管柱到位后,通常需要穿換井口。其流程為,在送放單根和吊卡的配合下,依次穿換出防噴器組合,拆除四通兩翼管匯,穿換出鉆井四通,穿入采油四通,恢復兩翼管匯,坐采油樹并試壓,井口不可控時間較長。
該管理中心技術人員設計了鉆采一體化四通技術,將穿換井口改為拆換井口。“只需使油管柱安全通過防噴器組合,坐在四通內,卸送放單根后甩防噴器,坐采油樹即可實現換裝井口全過程。”副總工程師、設備部部長董乃仕說,“運用該技術簡化了井口作業流程,使完井井口換裝技術取得了突破。”
YJ2X井油管測試結束時,全井漏失比重1.15-1.60泥漿1847方。他們運用了鉆采一體化四通技術,安全完成了完井施工。今年以來,鉆采一體化四通技術在各類油氣井推廣運用100多井次,作業人員免在重物下進行切割套管作業,有效地控制了井控風險,平均單井增油16噸。
他們還創新了“漏失井液面動態監測技術”、“超深漏失井完井試油技術—‘263’井控技術”等多項技術,對制定不同工況施工方案,指導漏失井安全作業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該管理中心主任張夢華胸有成竹地說,“通過不斷創新進取,我們已形成了一套特色技術,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完全能夠適應塔里木盆地地質要求。”
優化工藝助力提速提效
過去,在完井管柱入井前,要對封隔器、水力錨位置進行刮管作業,由于常規刮管器與環空之間的過流面積不能滿足替漿洗井的要求,需要起出刮管管柱再下入通井管柱進行通井、洗井及替漿作業,重復起下鉆完井時效低。
該管理中心技術人員深入鉆完井現場觀察調研,經過半年的技術攻關,研制成刮管洗井一體化工具。今年6月至8月,先后在TH12313井等6口井試驗運用,均取得成功。工具入井、刮管、關閉刮刀、洗井、替漿等工序按照設計完成,實現刮管洗井一體化。
“運用刮管洗井一體化工具,將原本刮管和洗井兩趟起下鉆作業合并,達到了刮管后不用上提管柱就進行通洗井及替漿作業的目的,提高了完井時效和完井作業一次成功率,鉆完井作業單井節省一趟鉆,提高完井時效30小時,運用6口井創效50萬元。”劉練介紹說。
玉北8井是西北油田今年部署在塔里木盆地麥蓋提2區塊北斜坡帶的一口超深探井,設計井深7350米,完鉆井深7200米。按照實際測井溫度計算,封隔器坐封位置6775.86米處溫度達153℃以上;套管鋼級為TP155VL,傳統銑齒封隔器卡瓦及水力錨錨爪硬度無法滿足坐封要求。為保證地破施工和酸壓作業順利完成,他們運用3根伸縮管+7″水力錨+7″SHR-HP封隔器的完井工藝組織施工。先期順利地進行兩次地破施工。在酸壓作業中,組織注入井筒總液量410立方米,最高泵壓達127.85兆帕,施工作業安全,創塔里木盆地酸壓施工壓力最新紀錄。
此外,優化地層測試工藝,解決了裸眼旁通由于主旁通單向密封造成刺漏和副旁通意外打開的問題,DST作業一次成功率達100%,滿足了邊遠探井錄取真實資料的需要,降低了重復測試的作業費用,單井節約費用30萬元;在國內首次研發了《DST測試環空監測報警系統》,結束了DST測試行業環空液面主要依靠人工判斷的歷史。
張夢華說,“去年,完井時效累計提前330天,相當于為油田節約了一臺鉆機。”
近3年來,該管理中心有1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012年,19項成果在907口井應用,全年共節約完井時間4239.44小時,節約成本3963.65萬元,經濟效益4974.02萬元;2013年前10個月,新工藝新技術助力提速提效、降本增效,節約成本1500萬元(油田調壓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