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頁 > 燃氣資訊 > 我國首個深水氣田三年外輸天然
我國首個深水氣田三年外輸天然氣82億立方米
瀏覽次數 445 , 日期 2017-05-05 , 燃氣設備 加入收藏
近日,我國首個超千米水深油氣田——中國海油荔灣3-1氣田迎來投產三周年。三年來,荔灣3-1及周邊深水氣田群累計外輸天然氣超過82億立方米,生產凝析油、液化石油氣、輕烴等液態產品140多萬噸,年產量相當于一個中等大型油氣田的產量。
南海深水所產天然氣在珠海高欄終端處理后,通過海油建設的天然氣管網輸送到廣東省的燃氣電廠、工業企業和居民家中,促進廣東省形成多氣源安全供應格局,為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綠色動力。
2014年4月,中國海油與加拿大哈斯基能源聯合開發的荔灣3-1氣田投產,開啟了我國深水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的序幕。此后,流花34-2、番禺34-1/35-1/35-2等氣田投產,與荔灣3-1組成南海北部深水區域氣田滾動開發的核心,形成了中國南海第一個深水氣田群。
荔灣3-1平臺、珠海高欄終端等深水氣田生產設施規模居世界前列,應用了眾多行業領先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三年來,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深海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解決了深水流動性安全保障、深水“臺風生產模式”、輕烴回收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面對節假日等特殊階段遠低于設計最低產氣量的下游市場需求,深海公司開創“吞吐式生產”模式,通過低產量與高產量交替生產,破解深水海管積液和水合物等問題。荔灣3-1氣田首創水下生產設施“臺風生產模式”,三年來實現6次臺風生產,避免產氣量損失近2億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下游能源供應。2016年10月臺風“艾利”期間,荔灣3-1平臺臺風生產模式持續時間長達118小時。
中國海油與哈斯基在荔灣3-1氣田開創“雙作業者”模式,中外雙方利用各自專長聯合作業,共同負責深水氣田日常生產管理。三年來,中國海油通過番禺24-1平臺MRU(乙二醇回收系統)自主調試、管理等措施,培養的深水油氣田生產操作隊伍也已成軍,將在未來深水開發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南海深水所產天然氣在珠海高欄終端處理后,通過海油建設的天然氣管網輸送到廣東省的燃氣電廠、工業企業和居民家中,促進廣東省形成多氣源安全供應格局,為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綠色動力。
2014年4月,中國海油與加拿大哈斯基能源聯合開發的荔灣3-1氣田投產,開啟了我國深水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的序幕。此后,流花34-2、番禺34-1/35-1/35-2等氣田投產,與荔灣3-1組成南海北部深水區域氣田滾動開發的核心,形成了中國南海第一個深水氣田群。
荔灣3-1平臺、珠海高欄終端等深水氣田生產設施規模居世界前列,應用了眾多行業領先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三年來,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深海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解決了深水流動性安全保障、深水“臺風生產模式”、輕烴回收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面對節假日等特殊階段遠低于設計最低產氣量的下游市場需求,深海公司開創“吞吐式生產”模式,通過低產量與高產量交替生產,破解深水海管積液和水合物等問題。荔灣3-1氣田首創水下生產設施“臺風生產模式”,三年來實現6次臺風生產,避免產氣量損失近2億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下游能源供應。2016年10月臺風“艾利”期間,荔灣3-1平臺臺風生產模式持續時間長達118小時。
中國海油與哈斯基在荔灣3-1氣田開創“雙作業者”模式,中外雙方利用各自專長聯合作業,共同負責深水氣田日常生產管理。三年來,中國海油通過番禺24-1平臺MRU(乙二醇回收系統)自主調試、管理等措施,培養的深水油氣田生產操作隊伍也已成軍,將在未來深水開發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