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頁 > 燃氣資訊 > 中國油氣管網建設潮
中國油氣管網建設潮
瀏覽次數 957 , 日期 2011-04-19 , 燃氣設備 加入收藏
“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進口油氣戰略通道建設,完善國內油氣主干管網。”
近日,中國石油規劃總院海外管道研究所副主任寇忠通過媒體透露,未來5年,我國新建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需投資800億元,油氣管線建設還需投資約3500億元。到2015年,國內油氣管道總長預計達14萬公里左右。
石油儲備基地加大建設力度
寇忠向媒體介紹,到2020年,中國的國家石油儲備能力將提升到約8500萬噸,相當于9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這也是國際能源署規定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的達標線。
與之相應,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也在廣泛建設。據了解,我國于2004年正式規劃建設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首期4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位于浙江舟山和鎮海、遼寧大連及山東黃島,2008年投入使用,儲備總量1640萬立方米,約合1400萬噸。相當于我國10多天的原油進口量,加上國內21天進口量的商用石油儲備能力,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已達30天原油進口量。
目前,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進展順利,計劃建8個基地,包括廣東湛江和惠州、甘肅蘭州、江蘇金壇、遼寧錦州、天津等地。寇忠透露,二期工程預計2012年全面完工,屆時,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可達2.74億桶。
在加大儲備基地建設的同時,“十二五”期間國內原油產量將穩定在2億噸左右,重點加快建設塔里木、西南、長慶三個年產量200億方級大氣田,積極開發海上天然氣資源。
油氣管道鋪設同步跟進
對于下游煉化產業布局,未來5年,將基本形成以中俄、中哈、中緬3個能源通道煉化產業帶,以及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3個煉油集聚區為主體的“三帶三圈”煉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國一次原油加工能力達6億噸,成品油年產量達3.1億噸。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北油南運”、“西油東進”、“西氣東輸”、“海氣登陸”的油氣輸送格局,國內大口徑、長距離的油氣管道,已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地,基本上形成了橫貫東西、縱穿南北管道運輸網絡。
寇忠介紹,中國油氣管道長度已達7萬公里,未來5年,還將新建約5萬公里。據初步測算,油氣管線建設共需約3500億元投資,其中,天然氣管道建設需2500億元,成品油管道需500億元,原油管道需500億元。
“未來將為進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及緬甸原油需要建設相應的跨國原油管道,”寇忠說,“將建設1萬公里以上的各種原油管道,其中跨國原油管道的建設將出現高潮。”
在成品油管道建設方面,他透露,主要是覆蓋東北、西北、華北、中南和魯西地區的成品油管網系統,形成“北油南調、西油東送”的管網運輸格局。新建成品油管道將達1萬~1.5萬公里以上,輸送能力將達1億噸/年。
此外,將圍繞全國天然氣管道聯網進行配套城市分輸支線建設,建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基本框架,形成以四大氣區(新疆、青海、陜甘寧、川渝)外輸管線和進口天然氣管線為主干線、連接海氣登陸管線和進口LNG等氣源的全國性天然氣管網。
“到2015年,國內油氣管道總長度預計達到14萬公里左右,其中約一半為天然氣管道。”寇忠說。
3500億盛宴的背后
“3500億的投資、14萬公里長的管道建設,對于石油裝備制造業來說,簡直是一場盛宴。怪不得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巨頭都積極參與進來了呢。”現場一位不愿具名的專業人士表示。
據該人士介紹,中海油正以廣東、上海、秦皇島等沿海LNG接收站為依托,構建天然氣沿海大動脈管網,占領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市場,積極發展陸上天然氣管網;中石化正加快建設川氣東送管道及沿線支干線管網建設,意在開拓山東、長三角等主要目標市場。同時,規劃建設中石化塔里木天然氣出疆管線,與川氣東送貫通相連,為長三角地區供氣。
“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管道規劃建設上一直是各自為政,惡性競爭,這會不會出現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浪費國家公共資源呢?”上述人士對本報表明了憂慮。
另有報道稱,中俄西線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正遭受環保質疑。公開資料顯示,中俄天然氣管道為1996年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由于雙方遲遲不能敲定氣價,管線建設一拖便是15年。為此,國家林業局專門組織專家論證會,原則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穿過國家5A級旅游地--新疆喀納斯湖區。盡管有業內專家提出異議,但方案仍被通過。
此外,油氣管線建設投資巨大,且涉及鋼管、電機、天然氣壓縮機等多種設備材料采購,其間多有尋租空間。2011年2月,審計署公布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東段2010年跟蹤審計結果,共曝出設備材料采購不合規、初步設計概算不合理、工程價款結算審核不嚴等七個方面重大問題。“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進口油氣戰略通道建設,完善國內油氣主干管網。”
近日,中國石油規劃總院海外管道研究所副主任寇忠通過媒體透露,未來5年,我國新建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需投資800億元,油氣管線建設還需投資約3500億元。到2015年,國內油氣管道總長預計達14萬公里左右。
石油儲備基地加大建設力度
寇忠向媒體介紹,到2020年,中國的國家石油儲備能力將提升到約8500萬噸,相當于9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這也是國際能源署規定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的達標線。
與之相應,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也在廣泛建設。據了解,我國于2004年正式規劃建設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首期4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位于浙江舟山和鎮海、遼寧大連及山東黃島,2008年投入使用,儲備總量1640萬立方米,約合1400萬噸。相當于我國10多天的原油進口量,加上國內21天進口量的商用石油儲備能力,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已達30天原油進口量。
目前,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進展順利,計劃建8個基地,包括廣東湛江和惠州、甘肅蘭州、江蘇金壇、遼寧錦州、天津等地。寇忠透露,二期工程預計2012年全面完工,屆時,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可達2.74億桶。
在加大儲備基地建設的同時,“十二五”期間國內原油產量將穩定在2億噸左右,重點加快建設塔里木、西南、長慶三個年產量200億方級大氣田,積極開發海上天然氣資源。
油氣管道鋪設同步跟進
對于下游煉化產業布局,未來5年,將基本形成以中俄、中哈、中緬3個能源通道煉化產業帶,以及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3個煉油集聚區為主體的“三帶三圈”煉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國一次原油加工能力達6億噸,成品油年產量達3.1億噸。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北油南運”、“西油東進”、“西氣東輸”、“海氣登陸”的油氣輸送格局,國內大口徑、長距離的油氣管道,已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地,基本上形成了橫貫東西、縱穿南北管道運輸網絡。
寇忠介紹,中國油氣管道長度已達7萬公里,未來5年,還將新建約5萬公里。據初步測算,油氣管線建設共需約3500億元投資,其中,天然氣管道建設需2500億元,成品油管道需500億元,原油管道需500億元。
“未來將為進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及緬甸原油需要建設相應的跨國原油管道,”寇忠說,“將建設1萬公里以上的各種原油管道,其中跨國原油管道的建設將出現高潮。”
在成品油管道建設方面,他透露,主要是覆蓋東北、西北、華北、中南和魯西地區的成品油管網系統,形成“北油南調、西油東送”的管網運輸格局。新建成品油管道將達1萬~1.5萬公里以上,輸送能力將達1億噸/年。
此外,將圍繞全國天然氣管道聯網進行配套城市分輸支線建設,建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基本框架,形成以四大氣區(新疆、青海、陜甘寧、川渝)外輸管線和進口天然氣管線為主干線、連接海氣登陸管線和進口LNG等氣源的全國性天然氣管網。
“到2015年,國內油氣管道總長度預計達到14萬公里左右,其中約一半為天然氣管道。”寇忠說。
3500億盛宴的背后
“3500億的投資、14萬公里長的管道建設,對于石油裝備制造業來說,簡直是一場盛宴。怪不得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巨頭都積極參與進來了呢。”現場一位不愿具名的專業人士表示。
據該人士介紹,中海油正以廣東、上海、秦皇島等沿海LNG接收站為依托,構建天然氣沿海大動脈管網,占領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市場,積極發展陸上天然氣管網;中石化正加快建設川氣東送管道及沿線支干線管網建設,意在開拓山東、長三角等主要目標市場。同時,規劃建設中石化塔里木天然氣出疆管線,與川氣東送貫通相連,為長三角地區供氣。
“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管道規劃建設上一直是各自為政,惡性競爭,這會不會出現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浪費國家公共資源呢?”上述人士對本報表明了憂慮。
另有報道稱,中俄西線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正遭受環保質疑。公開資料顯示,中俄天然氣管道為1996年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由于雙方遲遲不能敲定氣價,管線建設一拖便是15年。為此,國家林業局專門組織專家論證會,原則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穿過國家5A級旅游地--新疆喀納斯湖區。盡管有業內專家提出異議,但方案仍被通過。
此外,油氣管線建設投資巨大,且涉及鋼管、電機、天然氣壓縮機等多種設備材料采購,其間多有尋租空間。2011年2月,審計署公布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東段2010年跟蹤審計結果,共曝出設備材料采購不合規、初步設計概算不合理、工程價款結算審核不嚴等七個方面重大問題。“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進口油氣戰略通道建設,完善國內油氣主干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