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頁 > 燃氣資訊 > 中國發展天然氣將成關注焦點
中國發展天然氣將成關注焦點
瀏覽次數 898 , 日期 2011-04-16 , 燃氣設備 加入收藏
在發布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警告當前過高的油價可能已開始抑制需求增長之際,正在北京參加會議的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巴羅主動聯系媒體與之直接對話。
煤炭將是國際能源署2011年度報告的焦點
法提赫•巴羅在國際能源署主要負責能源經濟分析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此行是為了參加國際能源署與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的關于煤炭行業的論壇。他透露,煤炭將會是國際能源署《2011年世界能源展望》的主要關注點。他將與中國及與會的其他國家同行探討世界煤炭市場、煤炭清潔化利用及煤炭行業未來發展等主題。
他說,過去十年中,世界能源市場每增長10個單位,其中有6個單位的增長來自于煤炭的增長,其比例超過整個能源市場的一般以上。煤炭占據能源消費主要地位的事實意味著控制煤炭領域的碳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挑戰之一。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與世界各國的同行一道探討通過技術手段減少煤炭消費過程中的碳排放的可能性。
提及中國已開始嘗試在一些地區建立煤炭儲備,他回應稱,國際能源署還沒有看到有任何大的必要在該組織成員國也開始相應的儲備活動。
世界低油價時代已經終結
巴羅稱,中東北非動亂對國際石油供給將產生長期影響,并重申低油價的時代已經終結的判斷。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十年90%的石油新增產量將來自中東與北非的產油國。但把石油儲備變成石油產量面臨越來越多挑戰,如石油投資、特定國家的石油政策及地緣政治因素,產量的增長越來越難。
他說,即使在沒有動亂情況下,中東北非地區每年至少需要額外增加600億美元投資于上游勘探開采才能彌補其他石油產區日益下降的產量。如此數額的投資目前看來在短期乃至中期之內不太可能達到。目前中東北非地區的動亂則使石油供給增長前景更加不容樂觀。
對于高油價可能抑制需求增長的判斷,巴羅博士解釋說,一方面,面對高油價,一般石油消費者特別是交通運輸行業的消費者,可能會改變其行為模式,減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以節約用油;另一方面,高油價對工業企業成本造成較大沖擊,從而導致一些國家經濟復蘇停滯、宏觀經濟減速乃至衰退,反過來抑制石油需求。
國際能源署12日表示,由于中東、北非政治騷亂以及由此引發的石油供應中斷局面可能還將持續數月,石油庫存已出現大幅下降,受此影響,今年石油市場似乎會進一步趨緊。
中國發展天然氣將成關注焦點
作為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巴羅直接領導撰寫年度報告《世界能源展望》的團隊。他說,在今年的報告里可能還是會延續2010年的統計方法。
在2010年11月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中認為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但是一些中國能源專家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方法發出質疑。
巴羅在回應中回避了"爭論"的說法,稱國際能源署與中國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已經就統計方法的差異進行過溝通。他說中國是不是最大能源消費國并不重要,因為以目前的情況看,這只是時間問題。
巴羅強調國際能源署更看重的是中國在利用天然氣方面的進展情況。他說,中國提出了在未來五年將把天然氣消費從當前的每年大約1000億立方米提高到每年250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他透露,在今年11月左右將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1》中,中國發展天然氣等清潔燃料的努力將成為報告在涉及國別研究時關注的重點。
他同時指出,計劃中每年2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至少一半需從國外進口。國際能源署展望報告的重中之重則是研究中國將從那些國家獲得這些天然氣資源。
煤炭將是國際能源署2011年度報告的焦點
法提赫•巴羅在國際能源署主要負責能源經濟分析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此行是為了參加國際能源署與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的關于煤炭行業的論壇。他透露,煤炭將會是國際能源署《2011年世界能源展望》的主要關注點。他將與中國及與會的其他國家同行探討世界煤炭市場、煤炭清潔化利用及煤炭行業未來發展等主題。
他說,過去十年中,世界能源市場每增長10個單位,其中有6個單位的增長來自于煤炭的增長,其比例超過整個能源市場的一般以上。煤炭占據能源消費主要地位的事實意味著控制煤炭領域的碳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挑戰之一。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與世界各國的同行一道探討通過技術手段減少煤炭消費過程中的碳排放的可能性。
提及中國已開始嘗試在一些地區建立煤炭儲備,他回應稱,國際能源署還沒有看到有任何大的必要在該組織成員國也開始相應的儲備活動。
世界低油價時代已經終結
巴羅稱,中東北非動亂對國際石油供給將產生長期影響,并重申低油價的時代已經終結的判斷。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十年90%的石油新增產量將來自中東與北非的產油國。但把石油儲備變成石油產量面臨越來越多挑戰,如石油投資、特定國家的石油政策及地緣政治因素,產量的增長越來越難。
他說,即使在沒有動亂情況下,中東北非地區每年至少需要額外增加600億美元投資于上游勘探開采才能彌補其他石油產區日益下降的產量。如此數額的投資目前看來在短期乃至中期之內不太可能達到。目前中東北非地區的動亂則使石油供給增長前景更加不容樂觀。
對于高油價可能抑制需求增長的判斷,巴羅博士解釋說,一方面,面對高油價,一般石油消費者特別是交通運輸行業的消費者,可能會改變其行為模式,減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以節約用油;另一方面,高油價對工業企業成本造成較大沖擊,從而導致一些國家經濟復蘇停滯、宏觀經濟減速乃至衰退,反過來抑制石油需求。
國際能源署12日表示,由于中東、北非政治騷亂以及由此引發的石油供應中斷局面可能還將持續數月,石油庫存已出現大幅下降,受此影響,今年石油市場似乎會進一步趨緊。
中國發展天然氣將成關注焦點
作為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巴羅直接領導撰寫年度報告《世界能源展望》的團隊。他說,在今年的報告里可能還是會延續2010年的統計方法。
在2010年11月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中認為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但是一些中國能源專家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方法發出質疑。
巴羅在回應中回避了"爭論"的說法,稱國際能源署與中國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已經就統計方法的差異進行過溝通。他說中國是不是最大能源消費國并不重要,因為以目前的情況看,這只是時間問題。
巴羅強調國際能源署更看重的是中國在利用天然氣方面的進展情況。他說,中國提出了在未來五年將把天然氣消費從當前的每年大約1000億立方米提高到每年250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他透露,在今年11月左右將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1》中,中國發展天然氣等清潔燃料的努力將成為報告在涉及國別研究時關注的重點。
他同時指出,計劃中每年2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至少一半需從國外進口。國際能源署展望報告的重中之重則是研究中國將從那些國家獲得這些天然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