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頁 > 燃氣資訊 > 西氣東輸管道增輸與安全改造工程通過驗
西氣東輸管道增輸與安全改造工程通過驗收
瀏覽次數 542 , 日期 2014-10-08 , 燃氣設備 加入收藏
西氣東輸管道增輸工程、安全改造工程日前通過竣工驗收,專家從工程建設、經濟、檔案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審核和驗收。經過審核,竣工驗收委員會認為,西氣東輸管道增輸工程及安全改造工程建設嚴格執行國家基本建設程序、符合相關建設規范標準,已按設計文件要求建成,工程質量合格;投產運行后,系統運行穩定,操作安全可靠,達到設計能力,滿足設計要求和實際生產需要,具備工程竣工條件。
西氣東輸增輸工程包括新建12座壓氣站,改造原有的10座壓氣站,是中石油在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基礎上,優化配置,擴能增輸,進一步推進西部能源開發和促進國家能源供需調整布局。通過該工程,管道年輸氣能力由原設計的120億立方米增加到170億立方米,它的建成投產,不僅有效緩解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能源緊張局面,而且通過已建成的天然氣管網系統起到了向北京及華北地區、兩湖地區以及西寧、蘭州、銀川等地天然氣供應的增輸調配作用。
西氣東輸安全改造工程包括輪南壓氣站新增一臺壓縮機組,孔雀河、鄯善、柳園、酒泉、鹽池、哈密、紅柳、玉門、山丹等9座壓氣站各增加一臺套備用壓縮機組,以及金昌等5座壓氣站增設空冷器和相應地面附屬工程,是在170億立方米增輸工程后對9座“2+0”配置的壓氣站配置備用機組,同時在輪南首站增設增輸機組,以保證西氣東輸管道的安全平穩運行。安全改造工程的建成投用,不僅有效滿足了全線170億立方米商品氣量輸送的要求。而且有效減少了由于機組失效、維檢中對上游供氣和下游用氣造成的影響,保障了系統供氣的穩定性。同時,減少了運行調配難度,提高了整個管網的可靠性,有效保證了天然氣輸送的安全平穩。
據悉,西氣東輸管道增輸工程22個單位工程質量合格率100%,21個單位工程優良率95%;安全改造工程10個單位工程質量合格率100%,各項指標達到設計文件和規范標準要求,實現投產一次成功。增輸工程從2004年決策啟動到2007年西段壓氣站建成投用達到170億立方米輸量,建設工期為36個月,比原計劃提前了60天,2006-2009年東段壓氣站建成投用達到170億立方米輸量,建設工期為42個月,比原計劃提前了30天,安全改造工程在邊運行邊改造的條件下均按計劃建成投產。
此外,西氣東輸管道增輸工程和安全改造工程積極引進國際先進設計理念和技術標準,借鑒大型壓氣站建設經驗,并結合我國實情,在工藝設計、設備選型、施工標準方面,消化吸收,不斷優化,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質量和技術水平。增輸工程自動化控制,SCADA數據傳輸等納入已建管道系統,將管理、數據采集和信息系統集于一體,實現了就地、站控、調度中心三級控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西氣東輸增輸工程包括新建12座壓氣站,改造原有的10座壓氣站,是中石油在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基礎上,優化配置,擴能增輸,進一步推進西部能源開發和促進國家能源供需調整布局。通過該工程,管道年輸氣能力由原設計的120億立方米增加到170億立方米,它的建成投產,不僅有效緩解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能源緊張局面,而且通過已建成的天然氣管網系統起到了向北京及華北地區、兩湖地區以及西寧、蘭州、銀川等地天然氣供應的增輸調配作用。
西氣東輸安全改造工程包括輪南壓氣站新增一臺壓縮機組,孔雀河、鄯善、柳園、酒泉、鹽池、哈密、紅柳、玉門、山丹等9座壓氣站各增加一臺套備用壓縮機組,以及金昌等5座壓氣站增設空冷器和相應地面附屬工程,是在170億立方米增輸工程后對9座“2+0”配置的壓氣站配置備用機組,同時在輪南首站增設增輸機組,以保證西氣東輸管道的安全平穩運行。安全改造工程的建成投用,不僅有效滿足了全線170億立方米商品氣量輸送的要求。而且有效減少了由于機組失效、維檢中對上游供氣和下游用氣造成的影響,保障了系統供氣的穩定性。同時,減少了運行調配難度,提高了整個管網的可靠性,有效保證了天然氣輸送的安全平穩。
據悉,西氣東輸管道增輸工程22個單位工程質量合格率100%,21個單位工程優良率95%;安全改造工程10個單位工程質量合格率100%,各項指標達到設計文件和規范標準要求,實現投產一次成功。增輸工程從2004年決策啟動到2007年西段壓氣站建成投用達到170億立方米輸量,建設工期為36個月,比原計劃提前了60天,2006-2009年東段壓氣站建成投用達到170億立方米輸量,建設工期為42個月,比原計劃提前了30天,安全改造工程在邊運行邊改造的條件下均按計劃建成投產。
此外,西氣東輸管道增輸工程和安全改造工程積極引進國際先進設計理念和技術標準,借鑒大型壓氣站建設經驗,并結合我國實情,在工藝設計、設備選型、施工標準方面,消化吸收,不斷優化,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質量和技術水平。增輸工程自動化控制,SCADA數據傳輸等納入已建管道系統,將管理、數據采集和信息系統集于一體,實現了就地、站控、調度中心三級控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