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頁 > 燃氣資訊 > 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喜中暗藏價格隱憂
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喜中暗藏價格隱憂
瀏覽次數 762 , 日期 2014-07-12 , 燃氣設備 加入收藏
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態勢如何?亦喜亦憂。喜在產量、消費量、在能源消費構成中占比、投資持續上行,憂在價格倒掛未能完全解決,影響這一產業發展后勁。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天然氣產量達到1170.5億立方米,增長9.4%,原煤、原油產量分別增長0.8%、1.8%,發電量增長7.5%,天然氣是增長最快的能源。天然氣開發投資的力度也頗為可觀,無論是常規天然氣還是非常規天然氣。就在前不久中國第一條頁巖氣專用外輸干線——四川長寧頁巖氣試采干線工程貫通,設計規模達到日產450萬立方米。
天然氣消費的增長及其益處更是有目共睹。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構成中天然氣占比1995年僅有1.8%,2012年已經一路上升到5.3%,2013年繼續上升。對于我國日益嚴峻的霧霾天氣,提高能源消費構成中天然氣占比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以“紅官窯”產地湖南醴陵為例,全縣星羅棋布的陶瓷企業以往都用煤炭,煙塵污染極為嚴重,當地居民幾乎無法穿白色衣物;西氣東輸后改用天然氣,情況大為改觀,不僅環境相當干凈,居民生活也更富足了。
盡管天然氣發展勢頭良好,但令人擔憂的是,價格倒掛造成的沉重補貼負擔是否會拖累這種清潔能源的發展,而愈演愈烈的經濟民粹主義壓力是否會阻礙消除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體制?中石油2013年年報顯示,天然氣與管道板塊業務2012年虧損21.1億元。一門生意倘若做得越多,虧得越多,又怎能正常成長?
我們需要明白,補貼既不公平更無效率,已經成為危及許多國家宏觀經濟穩定和投機性貨幣攻擊的突破口,而且耗盡了一些國家石油天然氣產業自我滾動發展的能力。
能源補貼加劇了不平等的效果顯而易見,因為高收入者從補貼中受益更多,正如擁有3輛汽車、4臺空調的人從能源補貼中受益肯定遠遠大于沒有私家車和空調的窮人。而且,能源補貼實際上是在激勵交通堵塞。取消補貼后,更多的資金可用于基礎設施、衛生和教育等領域,而且會激勵節能與替代技術開發。多年來,在其他眾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從亞洲的印度、印尼、越南,到拉美和非洲,靠補貼這種人為維持的低油價,對這些國家從財政、國際收支等方面造成了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在1997年至1998年的次貸危機、美歐主權債務危機、新興市場危機中都暴露得非常充分,日后還會繼續暴露。
就總體而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源補貼改革——經驗與啟示》報告估計,2011年全世界對煤、石油產品、電力、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的補貼總額達2.4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2.5%、全球政府總收入的8%,有20個國家能源補貼支出超過其GDP的5%。其中,常規能源補貼(能源銷售價格低于生產成本)總計4800億美元,主要由發展中國家提供;間接補貼(消費稅中沒有包括全部環境、健康、擁堵等項成本)合計1.9萬億美元,其中40%在發達國家。以絕對金額計算,世界上能源補貼最多的三國依次是:美國,5020億美元;中國,2790億美元;俄羅斯,1160億美元。這樣,我們該怎么做,難道還不清楚嗎?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天然氣產量達到1170.5億立方米,增長9.4%,原煤、原油產量分別增長0.8%、1.8%,發電量增長7.5%,天然氣是增長最快的能源。天然氣開發投資的力度也頗為可觀,無論是常規天然氣還是非常規天然氣。就在前不久中國第一條頁巖氣專用外輸干線——四川長寧頁巖氣試采干線工程貫通,設計規模達到日產450萬立方米。
天然氣消費的增長及其益處更是有目共睹。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構成中天然氣占比1995年僅有1.8%,2012年已經一路上升到5.3%,2013年繼續上升。對于我國日益嚴峻的霧霾天氣,提高能源消費構成中天然氣占比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以“紅官窯”產地湖南醴陵為例,全縣星羅棋布的陶瓷企業以往都用煤炭,煙塵污染極為嚴重,當地居民幾乎無法穿白色衣物;西氣東輸后改用天然氣,情況大為改觀,不僅環境相當干凈,居民生活也更富足了。
盡管天然氣發展勢頭良好,但令人擔憂的是,價格倒掛造成的沉重補貼負擔是否會拖累這種清潔能源的發展,而愈演愈烈的經濟民粹主義壓力是否會阻礙消除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體制?中石油2013年年報顯示,天然氣與管道板塊業務2012年虧損21.1億元。一門生意倘若做得越多,虧得越多,又怎能正常成長?
我們需要明白,補貼既不公平更無效率,已經成為危及許多國家宏觀經濟穩定和投機性貨幣攻擊的突破口,而且耗盡了一些國家石油天然氣產業自我滾動發展的能力。
能源補貼加劇了不平等的效果顯而易見,因為高收入者從補貼中受益更多,正如擁有3輛汽車、4臺空調的人從能源補貼中受益肯定遠遠大于沒有私家車和空調的窮人。而且,能源補貼實際上是在激勵交通堵塞。取消補貼后,更多的資金可用于基礎設施、衛生和教育等領域,而且會激勵節能與替代技術開發。多年來,在其他眾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從亞洲的印度、印尼、越南,到拉美和非洲,靠補貼這種人為維持的低油價,對這些國家從財政、國際收支等方面造成了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在1997年至1998年的次貸危機、美歐主權債務危機、新興市場危機中都暴露得非常充分,日后還會繼續暴露。
就總體而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源補貼改革——經驗與啟示》報告估計,2011年全世界對煤、石油產品、電力、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的補貼總額達2.4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2.5%、全球政府總收入的8%,有20個國家能源補貼支出超過其GDP的5%。其中,常規能源補貼(能源銷售價格低于生產成本)總計4800億美元,主要由發展中國家提供;間接補貼(消費稅中沒有包括全部環境、健康、擁堵等項成本)合計1.9萬億美元,其中40%在發達國家。以絕對金額計算,世界上能源補貼最多的三國依次是:美國,5020億美元;中國,2790億美元;俄羅斯,1160億美元。這樣,我們該怎么做,難道還不清楚嗎?